笔趣阁 > 新顺1730 > 第九十四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

第九十四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2)

  ←  章节目录  →  

康不怠淡然一笑道:“我懒。”

“哈哈哈哈哈……这话说的,似是若你不懒,还能中状元呢!”

他也不争辩,心道你们懂个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

若是别人说“因为懒而中不了举人”,多半有自吹自擂的成分。可康不怠说的却算半个事实。

他今年三十五岁,正值壮年。十六岁就中了秀才,已算难得,只不过那一年正好发生了一件大事。

之前太宗皇帝留下许多遗训,有一条就是关于科考的。认为八股取士是一弊政,束缚思想,于是要求以策论取士。

然而太宗皇帝北伐未半而中道崩殂,这遗训是定下来了,可是实行起来几十年后,就出了大问题。

策论策论,得有见识。

不说结社交朋友、互相间谈天论地得花钱,单单是史论策,怎么也得把个二十多本史书翻遍才行。

不说一部《资治通鉴》,便是一本《宋史》,厚厚的一册书,就不是寻常人家买得起的。

若不然,出策论的时候,拿出个史书中的名字,你都不知道是谁,写什么?

只怕多半会写出“项羽力拔山兮,岂一破轮不能拿”这样的笑话。

再说了,你爹不做官,你爹不是公爵侯爵,你一个贫民娃娃对朝政能有什么见识?没有见识,国朝文风又喜阔大,哪里写得出来?

就在康不怠中秀才那一年,当时的右平章事上了一疏:说是开国定制三十余年,所中举人者,未尝有贫民子弟,至少都是家里有地百顷以上者,无一例外!地有百余顷,尚且称寒门,这是要出大事的。

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长此以往,恐乡野之人再不读书,因为读书无用——买不起各种书籍、没钱参与社盟,就没有见识,就写不好策论。

而且策论导致很多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是夸夸其谈以为搏名;或是重视韵律而失文章真意;或是看批阅之人的喜好故作投其所好之文。

国朝自明末乱后,废朱子而不立新言,以至于思潮混乱,百儒争鸣,难以界定。

而前朝八股取士,的确有禁锢之弊,然而最起码公平——要读的书少,经济上公平。

穷秀才也能读得起要考的几本书,至少还能给底层人一个希望,也有助于底层人学习,博个希望。

若学习不能做官,则无人肯学。

长此以往,只怕朝中大臣皆出于官宦之家。

而名为科举、实则九品中正。

此大弊也!

当时的右平章事是有见识、有能力的,当时就认为,国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到“一道德”。

哪怕王安石变法,那也是拿出来了《三经新义》,最起码有个标准教材,对一句话的理解,得有个官方的正确理解。

现在国朝说是用永嘉永康学派,但是一来学派争端还在,只是凭借史书记载的只言片语去解读,没有形成体系,也就没有对经书的“微言大义”的标准理解。

二来太宗皇帝虽然天纵奇才,但其对永嘉永康学派的理解,更趋近于“墨”而非“儒”,义利之辨就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破而不立,未成体系,国朝至今也不曾有个朱熹、王阳明这样能够破而后立自成体系的人物。

以至于考“经”的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往往又以主考官的个人思想为准绳。

种种之下,人才固然有,也固然百花齐放,但实在是不公平。

八股的弊端,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

  ←  章节目录  →  
最新小说: 乡村小术士 新顺1730 都离婚了,我的外挂才来 不做女主做系统 终极星卡师 寻源记 我有一本气运天书 念慈陈长生 吾弟大秦第一纨绔 侯门主母读我心后,创亖侯府所有人 影后归来,霸总难逃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