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家,又赶车着,不顾渐晚且已转阴的天色,又往武家镇子东南方向的庄子去了。
到了那头,依着武老爷的意思,试了一回,武老爷这才放了心。
他这头的庄子约有八百来亩,两处加起来,是一千二百多亩。按黑三的建议,至少要置一百把铲子才够用。
这就是一百两银子,武老爷自然有些心疼,想了想就说,大铲子要三十把,小铲子要五十把,反正麦田里,小垄一向多过大垄,这么着,他忖着也够使了。
黑三和韩二郎满意倒满意,就是忍不住提醒道:“武老爷,您甭光想着春上啊,实则这东西,秋上的用处最大。”
秋上除了谷子,像苞谷、大豆、高梁、棉花什么的,可都是大垄种植,小垄庄稼它也长不开呀!
武老爷一时没想到这上头,叫黑三一提醒,也觉得确实如此。
就这么着,咬了咬牙,定下大小铲子各五十把,并现付了一百两银子。
为这东西忙活了这么久,终于见着钱了。黑三那个乐啊,死死绷着腮帮子,才没在武老爷面前乐出声来。接过银子,又与武老爷约定送货的日子,就和韩二郎揣着沉甸甸的一大包银子,顶着灰灰的暮色,回了庄子。
韩林那头,原先是不打算一上来就去姜府东府三少奶奶的那个陪嫁庄子的。毕竟再是东府,也是姜府不是?他还怕这事儿,还没赚几个钱儿,就叫人传到府里了,再生什么波澜。
可是不巧,他和李冬生顺顺当当地转完预定的两个庄子,接了大小铲子各四十把的定单,收了定银,正要往回赶,正正好遇上东府三少奶奶那庄子里的庄头崔二。
崔二刚从府城回来没多久,把西府发生的事听了个满耳,正想找人说道说道,一见俩人,二话不说就硬着往庄子里拉。
说起来,姜家大房读书不成,也算是家传了。姜府东府的老太爷和姜府的老太爷,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东府老太爷居长,西府的老太爷为弟。
可是当年东府的老太爷也和姜大老爷一样,读书不成,考了多少年,才考中一个秀才。两个儿子读书也不成,家里两代不仕,下头的少爷们,似乎对此心都淡了。前头三位少爷也都是学问不成,唯有尚还年幼的四少爷,读书上颇有天份。
如今东府满府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而西府这边却是从姜老太爷那一代开始,算是一路平顺,一路高走。
一边高一边低的,心里落差自然就来了。
崔二一是因这个落差,二就是因西府日子红火,姜老太太颇有些高高在上,对姜老太太颇有微词,当然了,整个东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