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絮状物在豆浆中凝结,越来越多,上层变清,成了透明略泛黄的水。
“好像成了。”
“有点像我喝过的豆腐脑。”
这两句是秋冬二女说的,她们都是官宦人家出声,豆腐脑豆腐没少吃。
但这了解仅限于吃,做法一点都没打听过。
这时盐卤水也差不多倒完,里面一团团的豆腐脑也多了起来。
春夏二女停下,等待豆浆完全成了豆腐脑和水,才用竹编滤勺捞起豆腐脑,倒入一旁铺好麻布的石框模具里。
倒满一个,用麻布盖好表面,再压上一块薄石板,水分就淅淅沥沥地从麻布缝隙中滴漏出来,留进下方大缸中。
这些用过的盐卤水可不能倒掉,里面是有盐的。
顾恪让春夏试验的可不止点豆腐,还有这用过盐卤水。
所以会拿去蒸发掉水分,看是否还能剩下盐。
那句俗话是卤水点豆腐,而不是盐点豆腐,显然主要起效的不是盐,而是盐卤里的其他成分。
不过这种过滤工艺肯定不能指望一次成功,粗盐不多还是省着点用。
二两粗盐弄的盐卤水点了二三十斤豆腐,倒也不亏。
但捏下一点豆腐尝了尝,有明显的咸味。
盐卤水里的盐无疑也被豆腐吸纳了一部分,顾恪用点豆腐来过滤盐的想法出了点问题。
油还要静置几天才能用,油煎豆腐是赶不上了,午饭便是山珍豆腐刀削面。
小满手持小石刀,拿着圆柱状的面团,一刀刀贴着表面快速削下。
薄薄的刀削面片如同一连串飞起的鱼儿,落入汤汁中的竹制大漏勺里,让它们在其中被快速烫熟。
春夏二女一人掌勺盛面、一人拿碗打汤底,一碗碗刀削面轮流上桌。
汤头里竹笋一样不少,还有用葱姜蒜,以及加上几片滑嫩的豆腐,调和全素的寡淡口感——仅相对顾恪这个穿越者而言。
不得不说,全程在加工坊里做出来的豆腐质量相当高。
一块块颤颤巍巍,凝如白玉,略微偏嫩,筷子夹上去要轻,否则容易碎。
竹笋如浅黄玉片,绿色的荠菜末点缀其间。
汤汁煮沸后,豆、笋、菜的响起融合,大铁锅提鲜的效果让汤水咸鲜清爽。
顾恪拿到了第一碗,夹起一筷子面片,送进嘴中,清淡素雅。
再喝一口汤,汤汁鲜浓。
就冲这味道,他就觉得这次熊家村去得值。
盐最大的作用是补充身体所需,其次是美味。
山珍豆腐的汤底完全满足了这两点要求,就算成功。
何况那锅点过的盐卤水烧干后,还留下了少许食盐,色泽偏白,咸味纯正,没了粗盐的苦涩味。
显然提纯食盐的计划不算完全失败,只是留了一部分进豆腐里。
如此结果,完全可以接受。
以后慢慢试验,即便失败也有豆腐吃,还能得到少量的纯正食盐。
想着这些,他手也没停,竹筷飞起,再时不时地吸溜一口汤汁,简直美滋滋。
有了他带头,众女也不客气,纷纷依葫芦画瓢,食堂里一片唏哩呼噜声。
只有秦白两人身手高明,动作虽快,却几乎不发出声响,形象保持得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