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的命来换取自己的生存,1打1散,1散1起,匪越剿越多,等什么时候朝鲜被打的1片白地,人丁十不存1,流寇战术也就失败了。
随着冬季的来临,6上战争陷入了停滞,但各国在这几天的军事观察中,也看出来了双方的底细。
清廷中,随着前线捷报频传,李鸿章和恭亲王的议和努力也被南洋与帝党驳倒,原本商定的通商、割让朝鲜等协定也随着南洋6军踏入朝鲜而宣告破产。
作为南洋和帝党的临时纽带,光绪2十年(1894年)状元、翰林院修撰张謇在朝堂上直接说:“我军所克之地,绝无归还1说,若要停战,先令倭王俯首系颈来降!”
张謇刚刚说完这句话,两天之后,楚军宿将刘锦棠率精兵3千,奇袭塔洞,随后进兵熙川。
11月14号,刘锦棠攻克熙川,歼敌8百人,第3师团北部主力5千余人突围,撤往清川江以南的熙川城,趁着大雪修筑防御工事。
日军的横征暴敛使得熙川城内的朝鲜平民发生暴动,11月到12月初,熙川附近的朝鲜军民死于日军征役者近万,被屠上万,逃亡者无数。
6地战争的停顿让日本产生了1丝可以议和的幻觉,外务省开始加大对北洋、后党和各地督抚的攻势,试图孤立南洋,逼迫南洋同意议和条件。
翰林院的清流们围绕在翁同龢的身边,天天递折子,发文章,不但斥责北洋畏战,同时还要求南洋6军现在向平壤进军,速速克复朝鲜。
面对这种东西,左念微手上可不缺喉舌,南洋日报等报纸就可以将这些人的酸腐文章驳的体无完肤。
但作为帝党之首的翁同龢很清楚,帝党依然弱小,关键就在于手中没有枪杆子。
如果不能扳倒北洋,帝党就不可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枪杆子,所以联南制北依然是翁同龢的首选。
而对于北洋来说,李鸿章首选的依然是“以夷制夷”的策略,即联日抗南、联法抗南。
在李鸿章眼里,南洋也当属于“夷”,李鸿章的心里最低预期是割让安南、朝鲜和1定数量的赔款换取日法平衡南洋。
因此北洋除了与日本频频接出,还与法国、德国等国接触,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
但对于列强和朝中的压力,南洋依旧只有1句话:“日本归还朝鲜、琉球,割地赔款,重新商定通商协定。”
这样的条约肯定是不可能通过的,随后英国站出来当和事佬了。
英国驻华公使欧根纳爵士特地拜访左宗棠,希望能够促进南洋与日本的和谈。
英国人提倡南北分治,日军推出熙川,双方以清川江为界,重修和好,并出面调解日本控制6军军备。
英国人想的很美,南洋6军的战斗力已经得到验证了,拖延沙俄应当没有问题,而日本则将6军军费转移到海军上,来抵御沙俄的太平洋舰队,维持英国的远东霸权。
为了这1目标,英国还拉上了法国、美国,组成3国调解同盟,联袂拜访左宗棠。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qgw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