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张既也不是完全奴役不把人当人,好歹都给码头工人额外加餐,每天多吃一顿饭,而且确保每天有豆腐之类的豆制品,确保豆油和植物蛋白,工人们才忍了。他是在算上了这顿额外的饭钱支出后,依然为朝廷省了两千万钱的人工费。
这个考绩第一的正面典型,当然是要升赏的。刘备问钟繇荀攸意见,说从六百石郡丞升到千石的郡长史是否合适,钟、荀都一致通过。
至于李素,刘备倒是没问他,这也是李素自己事前打招呼谦逊的结果,刘备当时听了这个建议也是对李素更加放心、知道他无心揽权。
主要是这份“绩效考核表”本来就是李素巡回督查弄回来的。他既然负责了“事实判断”,就不该再负责“价值判断”,以免先入为主。
类似于后世美英的法官负责判断法律价值、法条适用,陪审团负责判断事实问题。谋杀案里陪审团只管判断人是不是被告杀的,法官才判断“如果杀了,构成什么罪”。
讨论完张既的奖励之后,剩下五六个该升赏的官员讨论起来也就快了——主要是钟、荀等人审材料的阅读速度明显快了,也没看到太多前所未见的省钱妙法。
大多数绩优官员都是从张既做到的那些优点里,有的挑这两三点做到了、有些挑另外两三点做到了。
绩优官员里排第二的,是右扶风长史法正,也就是右扶风钟繇的副职。不过法正其实是个擅长奇谋之人,对于钱粮统筹并不很擅长。
只是右扶风的后勤统筹方面钟繇也亲自过问了不少,而钟繇自己的内政才干非常得力,也擅长用人,看得出下面的账目高手有没有欺瞒,弥补了钟繇本人数学不够好的缺点。
所以,法正最后相当于是躺赢的,是右扶风一把手把功劳让给他。
不过,也没人对法正的最终督办效果不服,毕竟大家都知道法正跟随刘备也算早了。之所以现在还在做郡长史,吃亏就吃亏在年纪——刘备入汉中那年认识法正,当时他才14岁,刘备平益州后法正去投奔也才16岁。
即使到现在,他也不过22岁,比鲁肃还年轻三岁,实在无法身居高位。这跟已经37岁的刘巴、40岁的荀攸甚至46岁的钟繇差太远了。
现在有机会卖个人情,让法正攒点资历,荀攸钟繇也不会去得罪人,没必要。
再往后,京兆的杜畿,还有其他三四个官员,也都算是绩效偏优,略有赏赐,其中个别调整了职位。
然后,则是一大堆无功无过,正常完成任务的官员,以兰州郡的徐庶为首。徐庶也是谋士型的人才,不靠数学和民政财政统筹,最后只是磕磕绊绊做了个无功无过。要不是诸葛家今年在兰州郡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支专门的物流商队,徐庶怕是连中上的成绩都做不出来。
有功和功过相抵都看完之后,剩下的就是无能的甚至恶意犯错被查获的。
京兆韦家的韦晃,如今在冯翊郡做官,负责摊牌各县筹粮,结果摊牌计划做得不好,有些地方买贵了,有些县明明距离航道比较近、运去上郡的运费比较便宜,而且民间却有余粮可以由官府花钱收购、再到那些偏远的县多征钱少征粮平衡一下。
但韦晃不敢交易,怕担责任,很多明明能用的省钱统筹手段都没用,最后比朝廷一开始预估的运费还多亏了千八百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