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五,觐见完袁绍后的第十四天,杨修好整以暇地赶回关中,走与粮船队同样的路线,由湅水经蒲阪津渡河入渭,抵达长安。
第一批袁绍粮船队,在杨修抵达前一天也到了,几万石粮食已经清点入库、交割完毕,按照“三石白米就能换一批宽幅蜀锦”的高价,换走了不少刘备军的高端工业品。
随着袁绍也加入卖粮支援关中的行列,长安城里被李素抬高到官方收购价四千钱一石白米、对外零售价五千钱的粮价,也总算因为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规律,自然回落了。
袁绍和袁术的商人争着卖粮,李素顺水推舟把白米收购价从四千钱降低到三千钱,市场上的零售价也降低到了三千五百钱,比两个月前的最高峰回落了一千五。
虽然仍是常年的将近十倍,但毕竟也算是给条活路,不至于饿死人了。
而且白米都降到三千五了,麦子就更便宜了,因为袁绍的产区河北是不产白米的,主要是麦面。面粉零售价跌破三千钱一石的大关,豆菽跌破一千钱大关,基本上就有活路了。
这堪称汉末一次救灾的壮举——毕竟今年关中的灾害,哪怕有救灾,至少也导致近二百八十万人歉收近半口粮,那就是一百万人一年的粮食。
哪怕普通人维持最低生存时,不需要跟士兵那样吃很多,但乘上可怕的人口基数和时间长度,总量也非常夸张了——按照士兵们每月吃一石半粮食算,饥民活命除个几倍,至少也是一石粮食吃三四个月,这已经是熬稀粥喝了。
一个人一年至少三石,一百万人可不是三百万石——这已经比公孙瓒在易京囤的全部粮食还多好几成了。再算上运输损耗,可不得五百万。
袁绍和袁术再支持,再逐利卖粮,实际上也不可能堵上那么大的缺口,两家加起来能解决一半就不错了。李素再想想办法,让百姓用树皮草根杂粮蔬菜补一部分,再指望明年开春鼓励百姓多种点速成作物、夏粮早点下来少撑两个月,勉强也就撑过去了。
到了这一刻,关中那些始终“礼貌观望”的世家,才算是彻底信服了李素的“宏观调控”。原来李素不但懂抗旱灭蝗救灾,也懂“吸引外贸进出口”解决粮荒,双管齐下竟能把一个荒年的局势稳住到这种程度。
一开始喷他“盘剥百姓把米价涨到那么高”的人,哪怕原先是慑于刀兵不敢公开喷,心里始终是嘀咕的。到了这一刻,所有人内心的嘀咕也才彻底平息。
就像后世范仲淹那个“涨价引诱外地人卖粮过来”的操作,在真相大白后终于欲扬先抑收获了满满的盛誉。
“可惜右将军已经贵为京兆尹,否则若是能担任大司农,真是造福百姓造福朝廷。现在却只有京兆百姓能受益于这样的好官,真是京兆之幸,天下百姓之不幸啊。”
……
随着袁绍的大批粮食运到,刘备也深感欣慰,他是知道民间疾苦的,所以拨出几天时间,亲自暗访体察民情,探明百姓心声。
五天之后,八月初十,刘备非常满意地在北宫召见了李素,也召见了杨修,他要论功行赏。
其他一些文官幕僚得到消息,也是艳羡不已。李素已经没什么可升的了,但杨修从一个无职郎官入仕,第一个任务就说服了袁绍这样举足轻重的强大诸侯,跟刘备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盟友善、周济急困,这功劳可就太大了。大伙儿都纷纷猜测杨修能授个什么官。
赏赐之前,刘备也温言问了杨修一些别的细节,主要是关于薛悌这枚棋子的效果的:“德祖,你说袁绍当时完全相信了曹操以薛悌、王必等内应,阻挠关中寻求外援赈灾、阻挠我们联结袁绍。
可如今你也回来五日了,为何还没打探到袁绍有与曹操反目的风声?也不曾听闻袁绍至少派遣使者去弘农御前状告曹操‘离间诸侯、阻塞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