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没说出来的潜台词,便是:如果不拿刘备做这个典范,而是召请如今的刘焉、董卓回来做京官,他们肯么?就算皇帝权威还在,他们不敢不肯,至少也得找借口多拖延一些时日吧?
而卢植这番话的潜台词,已经是形同打包票:你要是召刘备,刘备不但会来,还会毫无保留地立刻就来!扮演九夷之于夏桀的示范作用。
当然了,这里绝对不是在说刘宏是夏桀!这点必须澄清!
话说到这份上,刘宏也不由耸然动容:“想不到啊,卢卿对于刘备的忠义之心,如此有把握,既然这样,朕也不会负他,就拿他做个试金石吧。召他进京当以何官职名义,卢卿可也想过了?”
这个问题,卢植稍微多拖延了一些,甚至说了些别的备胎选项,以降低皇帝对他“早有预谋”的反感,最后东拉西扯,回到了“宗正少卿”这个选项上。
然后,有把李素说的那些好处,挑了前两点眼下就能说的,略作包装说了一遍。
具体措辞就不再赘述了。
刘宏听后,果然觉得很有可能性,就批准了,让蹇硕帮忙拟旨。
不过,皇帝要考虑的问题,显然比卢植和刘备的要多得多,他很快得想想辽东彻底平定后,接任的太守人选。
这个问题卢植就不方便建议了,因为他只要一建议就显得很假,容易让皇帝觉得臣子在算计他。
刘宏稍微问了几句之后,卢植才一脸自然而然的“刚刚想到”,回奏说:“陛下,刘备前日已派其副辽东长史、护乌桓校尉李素进京述职澄清。辽东之事,刘备精于兵略,李素明于内政。
既然日后辽东战事已熄、当以牧民为先,陛下何不召李素问之,看可有得用人选?而且,若是陛下愿意让李素担当辽东太守,直接让他由长史转为太守也可。”
这句话不是李素教他的,要是李素此刻也在场的话,听了恐怕会捏一把汗。
刘宏要是真听从了,那可就把李素一个人丢在辽东当土皇帝了。
不过刘宏也知道李素跟刘备的众多手下关系都很好,如果留李素长期担任辽东太守,那就等于没有起到“防止险远之人割据”的效果。
所以他虚弱地摆了摆手:“若是让李卿接任,不是白费这么多周折了么,何况朕本有心留李卿也做京官。也罢,就把李卿招来,问问他可有其他人选。”
……
蹇硕连忙去传话,同时让卢植先到园内另寻一处歇息、赐膳,一顿饭的工夫之后,李素就被召进毕圭苑来面君。
“臣护乌桓校尉李素,叩见陛下。”
一番礼仪、日常问对之后,刘宏就提起了刚才的话,让李素举荐未来的太守人选。
李素假装想了一会儿,还说了些“日后战事已平,当以民政为重”的套话,不过他更了解情况,所以说得比卢植多,特地强调了“这两年的辽东需要一个大政府的太守,有足够的钱粮储备,能全面管好百姓的口粮借贷、屯田开荒”的情况。
这种信息刘宏倒是第一次听到,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李素直说候选人。
李素这才把糜竺推出来:“陛下,臣以为,现任幽州别驾、此前兼任战时转运的糜竺糜子仲,可担此位。糜竺为东海巨富,擅长经营,虽才干不及桑弘羊,却也非同一般。让他调度民力,统营开荒、周济渡荒,定然使百姓都能活下去。
只是糜竺此前官位品秩还是低了些,直接接任辽东太守,怕有人不服。陛下若是有心,可先让他接任辽东长史、暂居副职,而不设正职。待观其后效,若今年冬天及来年开春春荒时,辽东饥民安排妥当、并无百姓因青黄不接而频频饿死,则说明糜竺政绩斐然,到时再将其转正为太守。若是周济垦荒饥民不力、再撤查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