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通过的公式计算出水的浮力,在达到希望号需要的浮力点后,通过倒退式缓慢下水,是最为靠谱的方式。
至于利用船坞,将希望号架起来,等待水上到了能承受希望号的浮力时,在将希望号垂直丢到水里这种方式,则是在第一时间就被苏摩给否决了。
目前固定船只主要靠着模块化造船厂自带的脚手架。
这些脚手架质量好,结构稳定,加上模块化的威力,在没有被冲击到受力点时,哪怕是瀑布暴雨都没将其全部冲塌。
正是有着这项黑科技,希望号才能端正的坐在离地半米高的位置,等待海洋的到来。
但抛开这些脚手架,想利用船坞将希望号升到能利用浮力飘起来的四米高,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了。
一是没有足够的材料和条件去建造这样的船坞,二是垂直入水并不比倒退式方便多少,只是在大型船只建造时有优势而已。
以目前希望号的吨位,还远远用不到这样高端的入水方式。
从降临到符纸世界,随着一番忙碌,时间也匆匆的来到了一个小时出头。
当苏摩来来回回在防护栏杆和驾驶室里跑了十几趟后,水位也即将达到设定给共工下放点。
目前,船两边的水面高度因为后期追赶的缘故,已经回落到了0.4米,但站在船上,苏摩还是能明显的感觉到希望号往右倾斜的趋势。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是,水的浮力已经越来越大,希望号即将借助这道浮力在大海上起航。
坏的是,没有系统精准操控的入水一旦出了问题,船只很可能因为这点浮力差发生严重侧翻!
“现在就希望下方渗出来的海水和地球上的差不了太多”
“不然浮力模型也失效的话,这一次就更危险了!”
第一次在废土上见到海,不能下海亲自测试,苏摩只能寄希望这里的海和地球上不要差太多。
否则从地球上得来的浮力数据将将彻底作废,一切都得重头再来。
好在随着放水的速度越来越快,靠着避障雷达返回的数据,和自己的目测,随着苏摩跑动的次数愈发频繁,4.15m的初始值终于到了!
轰!
早先放置在希望号后方的轨道,在共工接手选择抬起时,开始发出让人牙酸的咯吱声。
尽管希望号的船头在水的浮力下,已经没有在陆地上那么沉重。
但这个抬起的过程,依旧缓慢的让人心里发毛。
“问题有点大,第一次设计时,只考虑到了水面高度问题,模型中只涉及到了水高多少时应该下放,完全没有考虑到水面的上升,会是一条越来越抖的直线趋势”
“如果加入这个重新构建模型的话...”
“算了,死马权当活马医,既然已经决定莽了,还不如直接莽到底!”
在发觉随便导入新数据修改一下模型,动辄都要数十分钟后,苏摩索性直接站了起来,将共工的权限全部拿了回来。
目前,轨道已经在往上升,但这个速度明显是不够了!
要在船只没有完全的升起的时候,就将挡板放下,整条船往后冲,是一个违背系统底层安全逻辑的操作。
哪怕是下水失败,共工也不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尝试,必须要苏摩手动接管才能操作的出来。
紧盯着屏幕,观察着不断返回来的船只两侧浮力数据。
不知不觉的,明明是刚刚下过暴雨还带着一丝冷意的天气,苏摩的头上却不住的往外冒汗。
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根据F浮=G排=m排g,按照希望号3000吨的排水量来计算,需要3*10的七次方牛浮力。
每一秒钟,浮力数据都会变化出四个数值。
船头(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qgw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