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认为,给老百姓钱,这不是好事吗
实际上,对于奸邪的人来说,这种散布钱财,相当于前期的投资。一旦他们获得大权,这一切都会收割回来的。
毕竟,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
王夫之认为“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且也跻潘岳于陆机,拟延年于谢客,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轩轾失衡,公论犹绌焉,况以名誉动人而取将帅乎”
这些只依靠名誉,没有真才实干上位的人,职位越高,对于国家的伤害就越大。
为什么呢打一场败仗,可能会使得成千上万的将士牺牲。
做出一个错误的决策,会让整个国家的百姓为其错误买单。
可见,单靠名誉来选拔人才,是非常不可靠的。
这一点,汉武帝和汉景帝应该都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在李广带兵的时候,汉景帝要安排一个大臣陪在他身边,目的就是为了考察他。
当李广多次要求随同卫青出战的时候,汉武帝在私底下叮嘱卫青,切记不要让李广带兵,就是这样的原因。
也许,李广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可惜,已经没有人相信他了。
“是的,不管一个人的名声如何之大,真正还是要看他的本事吧。”
“不是说世人把他吹的有多厉害,他就有多厉害。”
“这么一看,李广就是这么的一个人。”
“如果他本身能力足够,又何谈什么李广难封呢”
“汉武帝又不是那种小心眼皇帝,要知道卫青霍去病立下了那么多的功勋,不照样得到了嘉奖,如果说李广自己做到位了,而汉武帝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待遇,那就是汉武帝的问题了。”
“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能说明什么”
李广悲情吗
当然悲情。
在华夏军事历史上,西汉时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称李广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
然而,事实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司马迁个人情绪化的宣泄。
其中掺杂着太多的私人喜怒爱憎因素。
史记并没有真正地反映李广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
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就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廣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秉行公羊春秋“大复仇”的指导原则。
汉武帝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问题上以和为主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集中全国上下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提升国防力量。
特别是汉武帝根据汉匈战争的需要,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的形势面前,李广、程不识等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必然就显得“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
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建功立业,尽占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