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和常升这对姐夫和小舅子各自送上了茶点。
一边吃喝,一边还能从刚刚批阅的奏折中,讨论一下大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现有短板。
每当翰林学士挑出了奏章的重点并大声诵读,两人才简单商量,由朱标给出批复。
吏部的刀笔吏全神贯注倾听朱标的批阅,然后才小心的录于奏章上。
然后交给校书郎逐字复核。
“我从没想过,有朝一日,政务竟能处理的如此简单。”
这种把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解决,然后将所有问题追根溯源的便利,朱标表示,试一回就戒不掉了。
这大概就是未来大明内阁制的雏形。
“只是,集中在这儿的奏书大多都是牵涉民生国策的国家机密,处理政务固然方便了,可这人多眼杂的,该如何保证不泄密呢?”
常升一脸安啦的摊摊手:“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有心打听,哪有买不到的情报。”
“越想保密的久,往往就要付出越高的代价。”
“咱们只需要保证机密在需要的时效内保密即可。”
“就比如巩昌府灭门案。”
“只要查出真凶,这奏书的价值便只剩在刑部案牍库中吃灰。”
“这样,保密起来就容易多了。”
“况且,姐夫没看出来这种模式的好处吗?”
朱标愣了愣,随即恍然到:“你的意思是,时时抽调一些基层官吏,培养官员?”
常升哭笑不得反问:“虽然是个办法。”
“但这能培养几个官员?”
“真想培养几个独挡一面的,哪个不得在这呆上个一年半载。”
“能顶的上六部五寺的缺?”
“真要补缺,还得如科举一般,让补上来的基层官员自发学习,大浪淘沙才是。”
“好比科举的教材是四书五经。”
“这些奏章,不就是基层官员的“经史子集”吗?”
“而让姐夫专门挑出来,交由内侍誊抄的奏书,姐夫不觉得,很适合充当太孙搭配经史子集讲学的实例吗?”
在后世,因为信息大爆炸。
很多政府文件都在网络上公示(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qgw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