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 第一百零二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一百零二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

  ←  章节目录  →  

起身拜见:“学生刘知易,拜见学正。”

学正点点头,没有说话,默默坐下。

一群儒家高手,围着刘知易继续讲经,这次是学正开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次讲的是儒家传播最广的《论语》,也是悖论最多的经典。这个世界的论语,记载也是先贤的道理,但这个世界没有孔孟,却有不少成为圣人的儒家大贤。论语记录的就是他们的言行,所以也是子曰。

刘知易读过以前的论语,相比之下,觉得这个世界的论语更加驳杂,更加混乱。

论语讲,一个孝顺的人就不会犯上,一个不犯上的人就不会作乱,所以孝顺是仁的根本。

这句话逻辑上,刘知易不敢苟同。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在不同处境之下,做出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推及到作乱这种大事,往往不由人。一个恶人只要法治健全,他就不敢作恶;一个好人,如果活不下去,只能铤而走险。

儒家错就错在,提出一些道理,希望人们去遵从,而且试图从理论上证明这是对的。可事实上,儒家宣扬的那些道德,本质是修养,人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去做,并没有对错。人的许多行为,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儒家讲了一大套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往往还比不上不识字的妇人告诉小孩,不准做坏事,不然会被警察抓起来有效果。

所以严格按照儒家道理做事的人,往往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儒家告诉大家说,一个孝顺的人不会作乱,有些郡王就喜欢用忠厚老实孝顺的人。鲁国国君相信了,所以听说吴起杀了自己的妻子,就不用吴起,吴起去了魏国,大败秦国;孔子在鲁国当权,一个小兵三次打仗,三次当了逃兵,孔子听说这士兵家里有老父亲,认为这个士兵孝顺,所以不治罪,还把士兵举荐给国君。所以孔子在鲁国执政,鲁国衰弱。

而翻遍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的豪杰,刘邦、曹操、李世民,这些人手下都有一帮性情乖张、劣迹斑斑的手下,却能容忍他们的劣迹,最后成就大业。崇祯皇帝容不下手下一点点瑕疵,重用一大群号称道德之士的东林党人,结果亡国。

试图将道德跟能力挂钩,并加以证明,儒家这套逻辑错误太大。

所以很难说服刘知易,但却让他很难受。因为学正、学谕和十几个儒家上舍生组成的气场,实在是太强了,压得他很难保持理智。不断受到各种儒家道理冲击,让他很想接受。

倒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儒家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并把这些罗列成上下关系,只有修身才能齐家,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只有治国才能平天下,这逻辑刘知易不认可,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内容本身他是认可的。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是没错的,融洽自己的家庭是没错的,治理国家是没错的,平定天下更是没错的。但如果一个人有平定天下的志向,他应该努力去学习治国理政的能力,而不必然要先学会把自身道德提高到圣人水平,然后才去管理家庭,把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然后再去治理国家,把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然后再去争霸天下。这些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刘知易开始思考,一个人如果单纯想做个好人,那么可以选择修身养性,打磨自身的道德,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人生选择;一个人成家立业之后,花费精力心思,将父母关系、夫妻关系处理的其乐融融,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一个人立志治国、平天下,有这种远大志向,也值得鼓励,然后去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去考科举做官。

这些儒家宣扬的内容都很好,只是之间没有关联。

如果一定要有点关系,那也应该是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最明智的选择。如果自己的能力很强,智商情商都很高,又花费精力学习了相关的知识,那就去做官,造福苍生;如果一个人能力实在不强,学习任何知识都一头雾水,那么学一门手艺,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至少能养活自己,上不给国家制造负担和不稳定因素,下不连累父母亲人,让他们为自己操劳。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章节目录  →  
最新小说: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从夺嫡失败开始 我有一柄打野刀 绑定国运:开局扮演秦始皇 黑夜与巨龙途径 从神奇植物开始 修真从培养灵根开始 人族崛起,开局召唤华夏神魔 八戒修行记 蒸汽时代的怪物术士 系统觉醒:我师尊竟是天帝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