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拿下岩亲王开始,这事就该着手办理了。但是三司忙着岩亲王的案子,实在派不出人手,还有一个,甄家掌管江宁织造局,除此而外还有许多丝绸、瓷器、茶叶的海贸生意;王家更是管着数省沿海的洋船货贸。
这里头关系的利益巨大,甄、王两家一倒,便会让出巨大的利益空间。这等肥肉自然有人想一口吃下,几个部院你争我夺,因而南下的人手一直定不下来。
致和帝问“众卿以为派谁总揽南下之事合适”
这时候文武百官讨论倒是活跃了,有提议刑部总揽的,有提议大理寺总揽的,也有提议户部总揽的。总之各有理由。
这时,大学士李宜山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南下查抄甄、王两家极为重要,南下人选需忠于朝廷,不得寻思,且要身份贵重,地方官员不敢怠慢。现在三司皆忙于京城事务,抽不开身,臣以为此事交由忠顺亲王办理,极妥当。”
“臣附议”
“臣附议”
贾敬在一片附议声中抬起了头。当初自己将另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子锁定在司徒硫身上,后来和贾赦商议,贾赦也与自己看法相同。忠顺王和司徒硫之母出自同族,此差事落在忠顺王头上,岂非等于落在司徒硫头上么
贾敬捏了捏拳,得想个办法换个南下的人选才好。
正这时,又有人进言道“启奏皇上,臣以为甄家在江南经营多年,为何能够只手遮天直到岩亲王犯事,才查出甄家罪大恶极来江南有许多有参奏之职的官员。江南民间流传一张护官符,啧啧,其上面的话之无法无天,臣都不敢在朝堂上说。臣以为,护官符上的人家,并江南有参奏之权的官员皆因在这次彻查范围之内。”
江南那张护官符流传得都唱成民谣了,致和帝知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知道。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王家已经败了,薛家不过是商户。史家一门双侯,但一个在京城、一个在粤海,而且史家向来是四大家族中门风较好的;这个时候提护官符是又冲着宁荣二府来了
还有,江南有参奏之权的官员指的是谁总督、巡抚自然是有的,参政道和盐政道也有。
所谓地方官员的参奏权,便是官员奏折可以直接递到上书房,直达天听。这原是中央制衡地方官员的机制。但甄家犯了诛九族大罪,这些有参奏之权的官员没有明察秋毫,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甄家同党今日朝会上刚针对了一番张修,而张修的得意门生林如海在扬州做两淮盐运使,便手握参奏之权。
这隔山打牛之法用的妙啊,林如海除了是张修的弟子,还是荣国府的姻亲呢。若是查出林如海参与谋逆,不但宁荣二府刚立的救驾之功被削弱,只怕还会构陷出别的问题。
若是这个时候让忠顺王做了南下查案的总揽,怕是江南官场剪除谁,留下谁,都由忠顺王说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