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二日,东堂。
廷尉郭定奏报校场大典暴乱的缘由,称这是一场因百姓押注而引发的暴乱。
尚书左仆射孔安国奏请严查京中赌坊,惩治作奸犯科之人。
祠部尚书殷仲文出班请罪,原以为至多罚俸,他从这次操持大典中至少捞到了数十年俸禄,罚俸三年也不过是毛毛雨。
哪料郭定暗中禀奏殷仲文高价售卖席位、利用事先得知的消息压注等劣迹,这让琅琊王和武陵王对他都十分厌恶,当初殷仲文自桓玄处逃回建康,为安定人心才不得已才安抚他。
如今朝堂局面已然稳定,用不着再顾及情面,武陵王借机宣布贬殷仲文出京任东阳太守,祠部尚书一职由原广州刺史吴隐之接任。
殷仲文愣立在堂中,没想到武陵王真的降罪于己,茫然四顾,两侧的大臣没有一人出面替自己求情。
接着,琅琊王以天子名义授车骑将军刘裕督广、交两州军事,下旨命益州刺史司马荣期整顿兵马准备再度征讨伪蜀;画影图形悬于关卡,各州府缉拿广州客商徐盛一行。
杨安玄在京中事已了,出班奏请返回襄阳。因黄黑子一事,琅琊王没再挽留。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皆出班奏请回归,琅琊王决定三月二十五日在西池设宴为四公饯行。
散朝之后,殷仲文仍不敢相信真的被贬出京,独自一人茫然走出皇城,连身后刘毅高声唤他也没听到。
刘毅理解殷仲
文此时的心情,赶上前道:“仲文兄,且借一步说话。”
殷仲文这才回过魂来,自失地一笑,道:“是南平公啊,见笑了。”
刘毅盛情邀殷仲文前往豫州游历,殷仲文人品虽差,但在文坛上却颇有声名,刘毅要交好名士养望,少不得要借重殷仲文。
…………
京口,北临长江,南接江湖,东通吴会,西连都邑,控制三吴、拱卫京师,号称北府,与历阳西府并为建康门户。
西周时京口为宜国封地,秦始皇东巡会稽至京岘山,望气者称有“王者气”。秦始皇发三千赭衣刑徒伐木削岭以败王气,命此地为丹徒。丹徒,穿红色囚服(赭衣)的刑徒之意也。三国时孙权迁都至此,在北固山前峰筑铁瓮城,号称“京”,“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于是有了京口之称。
西晋年间,京口(今镇江)、晋陵(今常州)一带是贫瘠荒凉之地,少有人居住。永嘉南渡,北地流民开始聚居于此,高平郗氏便移居于此。
郗鉴德高望重,招抚流民,抵抗石勒等部,聚众至数万,逐渐在京口一带成为霸主。后平定王敦之乱,官封大司空,高平郗氏跃迁为上品门第。
郗鉴逝后,京口分别被蔡谟(郗鉴举荐)、褚裒(皇后禇蒜之之父)、荀羡(荀彧六世孙,晋元帝之女寻阳公主夫婿)、郗昙(郗鉴次子)、范汪(二月任十月为桓温所免为庶人)、庾希(外戚
,晋明帝皇后庾文君之侄)、郗愔(郗鉴长子,郗昙之兄)、桓温、刁彝(尚书令刁协之子,刁逵之父)、王坦之、桓冲(桓温之弟)、王蕴(外戚,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父)、谢玄、司马恬(谯王)、王恭、谢琰、司马元显(领徐州刺史,实际上是刘牢之镇守)、桓修,再到刘裕所镇守,京口一直以来被重臣、外戚所镇,足见其重要。
刘裕坐镇京口之后,征募兵马、加强城防、鼓励商贸、吸纳流民开垦荒地、轻徭薄役,经过两年时间,京口城呈现出勃勃生机。
深感北府军在将领、人数、装备、战力等各方面都大不如前,刘裕大(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qgw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