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了,但舆论的发酵却才刚刚开始。
坦诚地说,这部电影就是很简单的将一个希腊神话人物的生平,以电影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说白了,这就是拍了一个很单纯的希腊神话故事。而这个故事既没有诸神之战那般宏大,也没有诸神黄昏那般悲壮,更不曾有什么人与神的抗争,这就是一个美少年被神明们争抢的故事。
菲尔斯既没有想过要深化主题,也没有想过要借此给予观众什么大道理一般的教育。他只是将神话故事拍了出来,他甚至都没有对神话故事进行什么改编。
实际上这个故事本也就不需要改编,因为阿多尼斯的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他能从口口相传的时代流传至今,也证明了这一点。
衡量一个导演的能力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近景远景、灯光特效,能够拍好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导演能力的最好体现。
而最后阿多尼斯的那一抹微笑,其实完全是来自于米克斯的临场发挥。
菲尔斯觉得也不错,就将其保留了下来。
也正是因为这一保留,米克斯的颜值,与观众们的超乎菲尔斯想象的阅读理解能力,两者交织之下产生的化学反应绝对是爆炸般的。
首映结束后没多久,阿多尼斯的笑容,阿多尼斯爱谁等词条就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占据着各大社交平台。
都不需要做过多的阐述,只需要将米克斯在电影中的形象往平台上一挂,顶级美人带来的关注绝对是空前的。
想当初,因为想着要将米克斯的颜值作为秘密武器,电影宣传海报上都没有出现米克斯的脸,现在看来,这一招还真说不上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
毕竟如果当时直接将米克斯的脸作为宣传点之一,吸引来的关注与热度绝对爆棚。
但是过早的将米克斯的颜值暴露,电影上映时的惊艳感又不免会打上些许折扣。
伴随着大家对美人的好奇,阿多尼斯在各个院线的排片率直线上升,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而这样的美人,一刷过后,怎么能不二刷,二刷过后,三刷、四刷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这一刻,大家好似人均美神,充满痴迷的追逐着美丽的少年。
而现实中的少年似乎比阿多尼斯还要难追,不管电影热度如何,米克斯从头到尾都不曾出现过,他甚至连首映礼都不曾参加。
这放在其他演员身上,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抨击点。不过考虑到大家现在对美人的狂热程度,没有哪家报社会在这个时候“顶风作案”。
因为这根本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这充其量也就是耍大牌,有些人甚至可能将其视为对方个性的体现。
这个时候将这个报道出来,可能瞬间就能被群众们自发洗白,毫无用处不说,还白费功夫。
与其如此,不如将其暂时留着,等到日后遇到什么合适的机会一起爆出来,岂不是更加有效。
不过主演暂时不能喷,但导演却还是可以的。
在电影首映的第二天,一篇篇的抨击导演的文章就已经新鲜出炉了。
记者们都不是傻子,不会跟正在为美人痴迷的观众老爷们对着干,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们抨击导演,毕竟导演又不是什么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