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家望明白了潘敬的意思,没再说话,他们费力地把油饼吃完了。
在地铁上,卫家望疲惫地舒了口气“这次期末考试,我可不怕了”
他们都有些累了,靠着椅背上,打起了小瞌睡。
与此同时,学校里组织了学生在课间看了一部小短片。
视频刚开始,是乞丐跪在地上,几个女孩子走过来,给了乞丐钱。
学生们“哇”得一声高兴起来。
影片拍得很粗糙,只是固定了摄像机,录像而已。
画质粗糙,没什么美感。
但是影片里有自己的同学。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看下去,期待着自己的出现。
果不其然,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
他们骄傲起来“我给了两个硬币”
有人说“我给了三个”
他们小声地开始了无意义的攀比。
老师们不说话,把这个片子放完。
放完后,给了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讨论。
然后,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放了第二段短片。
刚开始,是两个漂亮的哥哥姐姐。
孩子们不明白这两个漂亮的哥哥姐姐是来做什么的。
“我见到过他们”一个孩子小声说,然后又安静看了下去。
那两个哥哥姐姐,站在路口,鬼鬼祟祟地脱了漂亮又时尚的衣服,
然后接下来的场景,慢慢掀翻了孩子们的世界观。
哥哥姐姐变成了他们捐钱的乞丐
“假乞丐”
“骗子”
孩子们脑中模模糊糊有了之前爸爸妈妈和老师说过的事情。
但是理智上,他们仍然难以接受。
老师们看着学生,明白他们遭受了一些冲击。
事前,有老师问过校长“真的要这么做吗”
校长点了点头。
那个老师有些顾虑“但这样,会不会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校长坦率地问“什么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保持一种盲目的信任就是健康的吗”
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像温室一样呵护,给予他们各种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然后,等他们一进入社会,就用各种潜规则、欺诈和阴暗手段毒打。
他们怎么能接受
校长没说自己家里的事,他的侄子是个很优秀的男孩,一直乖巧又懂事。毕业后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却在第二年,抑郁了。现在在家休养,拒绝再次进入社会。
校长已经对这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了思考。
培养孩子,不只是培养孩子学习知识,也不是教育孩子当个蠢笨的好人。
当然,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说,愚蠢的好人越多越好。
但是从个体角度来说,人,总归是要有思想的。
在不影响大前提的基础上,有些尝试还是可以做的。
放映结束后,校长没有解释很多,他只是说“因为同学们社会经验少,比较单纯,所以有些骗子会专门骗学生。当然,也有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以后大家提高警惕就好。一定要按时吃早饭,也不要编理由向爸爸妈妈要钱。”
然后,他又说“这次多谢那两个大学生哥哥姐姐,自愿帮忙展示了一下骗子的骗术,谢谢他们。”
结束的时候,老师们把今天早上潘敬和卫家望收到的钱和食物,都摆在了桌子上,让孩子们自己认领。
这一课,老师们没有说得太现实,思考和启发要孩子们自己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