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看完了,终究是要回到现实。
苏文的注意力,很快便放在了“仁丸”型纳米装甲上。
作为桦夏超级战士计划的第一批量产机,这台纳米装甲与自由联盟的战术人形系列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全自律作战或远程操控,而前者则是桦夏一直以来最擅长的步兵外骨骼领域的终极改良版。
之所以这么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再一次陷入信息战的漩涡,有着欧罗巴联邦自动化军团的惨痛经历,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在全自动作战这一块与最擅长此道的自由联盟硬碰硬,无疑是找死的行为。而在此前提下,人类本身的大脑反而成为了最可靠的作战工具,虽然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人脑的数据处理能力远比不过电脑,但在当时的局势下,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套纳米装甲,能够像一套普通铠甲一样穿上就走。
事实上,它比想象中要大不少,整机身高28米,轮廓宽度更是比一名强壮的成年男子大了整整两圈,同时线条极具力量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整体略显臃肿。但毕竟是量产级别型号,考虑到大规模生产的需求,总不可能面面俱到。
与纳米装甲配套的,还有一套维护装置,除了充能、保养、维护等功能外,它也有着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帮助使用者进入纳米装甲。
没错,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法进入其中的,必须要借助维护台的机械臂,方能够精准打开装甲背后的舱门。
装甲内部的空间很大,就像是一个小型房间,至少苏文觉得,哪怕他是个300斤的大胖子,也能够轻易被塞进其中,这点倒是超出了他的预期。而根据说明书,这些多出来的空间,在使用者进入其中并被保险束缚装置固定好后,将会由维护装置注满专门调配好的“深海液体”,将使用者三百六十度无死角从内到外包裹,并使液体充满其肺部,以取代呼吸行为。
这种含氧量极高、又对人体完全无害的深海液,不但能够为使用者创造一个绝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免受一切干扰,与此同时,还能够起到超强的缓冲作用,以确保纳米装甲的战术辅助系统在执行高难度动作时,相对而言无比“脆弱”的人体组织能安然无恙。此外,装甲在受到猛烈的外部打击时,深海液体的存在,也能够保证内部人员安全。
至于装甲外部的纳米材料,不必多说,自然是当时桦夏材料学的最顶级产物,其精华在于内衬的数层代号为“昆吾”的超复合组织。
相比于1号的纳米堆叠骨骼这种在21世纪末期最高强度的产物,昆吾的防护能力更加强大,不但有着非牛顿流体“遇强则强”的特性,还能够依靠本身特殊结构进行自动修复和受力平衡。
而最最重要的动力系统部分,更是让苏文感到格外兴奋根据说明书上的标注,这台纳米装甲的动力核心是来自欧罗巴联邦生产的n2142c型微型聚变反应堆,也就是说,它是一台核动力装甲。很显然,高能电池的突破,使得军用设备在续航和瞬时功率上都有了超高的突破,而微型可控可聚变的突破,则使其再上一层楼。
“仁丸”的持续续航能力,对比1号的高能电池组远远不如,在高强度负载下只能持续工作28小时,但这主要是因为微型反应堆的催化仓只能持续工作这么久。在这之后,根本不需要充电,只要直接更换催化仓,就能够立刻满血复活。而另一方面,微型聚变反应堆带来的功率输出,却是高能电池组拍马也不能及的程度,若不考虑地面的承载能力上限,这台纳米装甲能够轻松举起近百吨的主战坦克,是1号在过载状态下最大瞬时加力的25倍还多,更可怕的是,只要核反应堆正常工作,这样的力量就能够稳定保持。正因如此,那把1号仅仅拿起来都略显吃力的超合金刀刃,对“仁丸”来说不要太轻松。
这样一台力量怪物,挥舞着重达315吨的刀刃,能够起到怎样恐怖的破坏效果,苏文光是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
但除此之外,“仁丸”似乎就再也没有其余值得一提的地方了,不像1号那样,全身上下有着数不清花里胡哨的功能和附加配件。这根本就是一台将攻击力和防御力点到了极致的工业化战争机器,它诞生的意义就是为了在最高端的未来战场上发光放热,充当一名合格的士兵,仅此而已。
如果把1号比作精雕细琢的工艺品,那么“仁丸”就是简单纯粹的工具。
在了解完纳米装甲的大体情况后,苏文立刻就迫不及待地亲自上手进行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