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的学术研究一般难在两个方面。
开题难,结题难。
开题难,难在三个具体的点上我要做什么,我得怎么做,我如何告诉基金会我要怎么做。搞不清楚研究方向,在广阔如海边砂一般的众多研究领域中,如果贸贸然选择了没什么研究价值,也没有什么研究空间的内容,轻则年白费,重则人生浪费。搞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做,要么让研究进行死活进行不下去,要么干脆得出错误的数据和推论。
想明白了这些关键节点后,研究员就得想方设法把这些方法,总结成审查专家和会计们能够看懂的标书。然后拿着标书去基金会,向基金会和学术委员会申请一个可以让自己站上去狂奔的“仓鼠轮”。为了让自己的申请通过的可能性更高,有时候申请者还得卷一点比起其他研究者,我的背景更好,经验更丰富;我承诺的实验时间更短,能够发表的论文也更多。
拿到了仓鼠轮后,难的就是结题。和开题不同,一旦完成开题,再想换一个路数就难了基金的资助、已经购买到的实验材料、虎视眈眈的审计人员都不会允许科研人员随意变更试验方法和方向。
时间紧任务重,搞科学研究总是充满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和困扰。而科研人员就要在这些麻烦和困扰中,顶着极大的压力和各种阻碍,把一大堆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凑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
哪怕学术委员会已经在整个联合政府体系内占据了极高的地位,哪怕整个联合政府的工作重点都被转移到了科学研究和发展上这种令无数科研工作者备受折磨的“开题投标中标实验”过程仍然没有任何改变。
按照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的说法,“都是千年的狐狸,就别扯什么聊斋。没有标书和时限限制,一天之内基金的钱就能被全部套光。”
陆沉和他的“实验”目前所处的位置比较独特,陆博士正在体会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的苦恼。
他没有发文章的硬性要求,也没有拿着鞭子恨不得一天开三次组会的导师催促。不用担心开题方向有误,更不用琢磨标书是否能够最大化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取足够的研究资金。
唐庆隆已经给陆沉做了“担保”,学术委员会给他的实验预算没有上限。中央大学和物理研究所将为陆沉的实验一切必要的支持,从设备到样本,只要陆沉需要,什么要求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陆沉现在面临的苦恼是,自己有钱、有课题、有设备可以到处征用,但却没有足够的人手做实验。量子释能综合症还是个高度保密不能对外透露的疾病,而基因工程制造人类则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哪怕陆沉的实验得到了联合政府和学术委员会的特别赦免,他仍然没办法把那些极其耗时费力的基础实验项目委托给研究生们。
一个搞科研的临床医学博士,要是没有免费的研究生劳动力,科研进度至少得被拖慢80以上。当然,有些实验室的内容实在是太过高精尖,贸然引入劳动力硕士反而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陆沉自己也有点拿不准“从多源细胞来源选取染色体,拼凑出可以分裂的干细胞”这个操作过程到底是难还是简单,但有一点他可以肯定这活陆沉自己也没干过。他的博士课题是免疫应答,和基因编辑技术、克隆体之类的“禁忌课题”完全不搭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