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之东北,尽是平原,胡马一夜即至,无人敢住。不过这西边崇山峻岭,绵延数百里,有庙宇无数,里面还有些逃难百姓。”
经过一路所见所闻,朱植触景生情,随即学起古人,附庸风雅,在寺院一面破墙上题了一首后人凭吊张大帅的诗来,只是略加了改动:
百年疾风百年雨,雨打风吹庙宇空。
断瓦蓬蒿藏社鼠,残阳古道无村童。
时来盗匪皆更始,运去胡虏不寿终。
败寇成王情末了,僧人依旧说枭雄。
随同文官们看了,也是引起深深的共鸣,这辽王爷的词倒是比较贴切此时的辽东景像。
这辽东啊,不仅苦寒,还好一个残破了得。
朱植又让人送来二十石大米和二十石麦子,让方丈周济附近无粮山民,又手写一份告示,请僧人们在附近各寺代为宣告。
僧人一看,只见告示写着:
但凡辽东居民,不分胡汉,愿于原地安家乐业者,均可到广宁府免费领取米、麦各二石,愿到广宁居住者,均可领取官田五十亩。
随后,朱植也随众人登了山顶,极目远眺东南方向,只见云海蒸腾缭绕,听那一众骚客正他卖弄文采,于是也随口来了一句: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是后来的林总督少年读书自勉时所作的佳对。朱植挪用至此,倒也显得少年辽王爷的一股天生的王霸之气来。
那文人骚客游山玩水向来都是笔墨不离身的,特别是铁炫老先生也是人精,这一路走来,发现这少年王爷不仅胸有武略,那诗意也是无比磅礴,乘别人还未反应过来之时,赶快铺好笔纸,请辽王亲笔书写,以作纪念。
朱植正在兴头,也不客气,大笔一挥,却是另一句: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此乃林总督抗英事业失败后被昏君发配新疆,路过嘉峪关时的感赋,字字充满百折不挠、举重若轻的英雄之气。
铁炫学问虽高,还没那历练,体会不深,嘴上连声好说,脸上却没了听到第一句时的惊艳之色。
朱植知道他不是很理解,就耐心解释一番:
“鼎石先生啊,此去辽东,移民实边,练兵戍边,百业兴边,任重而道远。我等虽有陛下支持,然而内有乌鸦聒噪,外有诸夷环伺,前途必定千难万险。”
“行前,我向陛下保证一年树军威,三年定根基,五年辟地千里。”
“现在我再跟先生重立此约,你们只要与本王同心协力,三年后回头一看,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铁炫这才慢慢体会到了王爷的用心良苦,和一帮属官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他们更加纳闷起来,这么小的王爷怎么能看这么远呢?
这时太子那卧底黄湜也厚着脸皮讨要墨宝。
朱植一看,正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大好时机,也不推辞,挥毫写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
写完后,他也照例解释一番:
“子澄先生,你可是我朝会试的会元加殿试的探花郞。论学问,我是比不过你的。不过这做学问也要讲究知行合一。”
“这诗据说是汉景帝宠臣晁错因被同僚袁盎诬陷,在被杀之前将此句送给袁盎。袁盎临死之前又托人转给汉景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希望诸位先生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
其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这句诗本是林总督因替昏君在鸦片战争战败背锅,家人为其鸣不平时的自我开解之作。
朱植却精妙地挪用到汉景帝名臣袁盎和晁错身上,并对手下属官们进行敲打。
但凡熟读汉书的书生都知道,晁错和袁盎二人本是汉景帝时的文人领袖,朝廷栋梁,人品、能力俱佳,只是因为一个信儒家、一个信法家,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互抵牾,甚至互下黑手,机关算尽,最后都没有落到好下场,既丢了人品,也丢了性命。
朱植题词的寓意很明显,就是提醒手下这帮属官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而不是各自站队,私接天线,互相攻讦。
大明那帮文臣太能内耗了,整起人来的时候,狠得连自己都害怕,比晁错和袁盎这两个家伙不相上下,饶是老朱这样的狠角儿,有时候也被他们气得半死。
黄湜也是聪明灵秀之人,对这一点自然是一点就透,反复揣摩这两句诗的心胸和境界,确实超越以前所有读书人,心中对这少年王爷愈加佩服。
沉思片刻之后,他也不再理会行前齐泰代表太子叮嘱他要盯紧辽王这话,向朱植一拜:“黄湜牢记今日教诲,定当诚心诚意地为辽王办差,为大明立功。”
黄湜有了墨宝后,那赶来的郭英和骞义也要。
朱植现在抄袭后人也抄累了,只好把左大帅读书时的那句座右铭拆开分送二人,一个是“心无半亩,心忧天下”,一个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也算是格局非凡之作。
骞义是进士出身,对王爷的勉励自是(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qgw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