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高三,整年几乎学不进去,没有正儿八经在私下认真做过任何套题。可谓逆反期。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我还是考了班级第一名,不过到了高三下学期,这种状态的后果就是成绩倒退,高考之时考了史上最差成绩,原本老师是按照清华北大的想法培养我,结果我就只考了个普通211,就是刚刚够上那种分数,填报了师范类院校,因为师范类院校比同类高校分数线低。
选专业的时候我就选中文跟历史,在我们省给有中文跟历史名额的院校我跟我妈妈看着填报,然后一志愿二专业录取,到华师读了历史学师范专业,慢着,华东华中华南师范类院校都简称华师......
如果我提前知道大学专业和中学所学原来差别如此大,我可能就不会这么选了。
历史是做冷板凳的,十年功夫朝上大概才是学术研究的真起点。
学业起初繁忙,后来渐觉无趣,彼时我修了英语双学位,业余又在校外语言机构学习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大学期间还跟着专业课老师学了点古典拉丁语。
我的导师是我们学院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林师中泽。研究方向是世界上古中古史,偏重于基督教史。
他身体孱弱,但在讲课跟做学问时,总给我以灯塔之感,想到他,心里便是一片光明。
我的专业是世界史,不是勾心斗角史,我的成长环境非常纯粹,生平最讨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不要问为什么我一学历史的研究生反而遭遇后面那起伤害事故。
我学的是宗教史跟法国史,我学的不是人心啊!我学的是人文,我受的人道,总不能提前预知人性善恶吧。
平日里我比较傻萌蒙圈,这个是公认的。
整个大学期间,其实用在专业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很多时候都忙于副业:学语言跟写故事梗概。即便如此,可能因为底子好的缘故,我记得大学第一学期期末时,大家都在网上互传考试重点,我当时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作专业课复习资料,看都没点开看,就自己整理史学逻辑线,结果考试的时候,遇到名词解释有的我压根都不熟悉,一脸懵,考完试之后才得知原来那些复习重点里面都有。便是如此,成绩也还是进了年级前列。
各项成绩大都还说得过去,专业课有一门差点红线,直接把我平均绩点拉低了一个档次,考古学嗯嗯嗯,我是真没听进去......所幸没挂科,否则就没法保研了。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保研是个什么东西,本身我就傻得不行又不争不抢,而且没有加入团学,也没有搞什么科研立项,就只是院青协志愿者,和舍长一起在助残队志愿服务天河区康疗。平时都不太注意名利评优那些,更别提其他了。
高校期间惟一的职务就是学习委员,大三那届,后来获得了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咳咳,不是因为团学职务评上的,是因为班级学习委员,平时学委工作比较重,所以师友们对学委也比较优待,这是事实,因为我们当时五个班学委都评上了......
因为我不知道保研是个啥,到大三下学期期末预保研的时候我压根就没报名,当时已经在备考法语可能考虑申请法国公立大学研究生了,别问我为啥高中厌学大学又重新勤奋,我觉得人生不同阶段对于学业的认知是不同的,大多数时候还是想要继续读书,感觉自己储备不够,而且大学期间我想要成为高校老师,于是打算读到博士了。
大四的时候,在清中实习,跟师友们相处非常亲密,被实习的学生们亲切唤作“C宝”,那些孩子如今都是大学生了吧。临分别时,孩子们还做了好几件礼物给我,还集体送了纪念品给我,真的超级感动。有个别孩子到现在都还和我有所联系,仍然称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