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双这边确实没有讲到后面要开展什么产业,那个是我们要考虑的,养老,当然是很好的一个点。”
黄书记脸上带着兴奋:“我们县也有这样的设想,竹山有这么大的天然资源,如果说能有足够的物资供应,当然可以发展养老产业,吸纳周边的老龄人口来这里安度晚年。”
“是啊,黄书记,现在老人的生活如果要跟年轻人看齐,那对健康的伤害还是挺大的。”
“但养老产业发展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医疗条件必须保障。”黄书记手一指前方,“这里是不够的。现实比较快的是旅游。”
“您知道荷兰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叫申代克村吗?”
“我知道。”
“那您知道这个申代克村人均年收入二十万美元吗?”
“这么多?”
“是啊,很多。我觉得咱们这里也可以学习一下。”
黄书记沉吟:“您有带资料吗?”
陆记者立刻从本子下面拿出一本小册子递给黄书记:“正好有带呢!”
黄书记笑笑接过,什么正好,这应该是有预谋的吧。
林双在网上已经说明不会在后期过多介入本地发展,那么相应的就有很多人想借势谋取利益,这记者背后一定有哪个公司。
这是一本小彩页,介绍的正是荷兰申代克村的历史由来。
荷兰是沿海国家,海拔很低经常被海水侵袭,大概是53年的时候,有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风与海潮双重夹击到了荷兰海岸,当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后来荷兰就启动了一个叫三角洲工程,要修筑两条总长超过1000公里的高等级防洪堤。
防洪堤建成就开始抽走倒灌内陆的海水,比海平面低4米的洛斯德雷赫湖是最后被抽干的区域。然而,随着湖床一点点露出,人们发现湖底全部是当时荷兰最紧缺的碳泥,只要简单处理就能燃烧取热,同时也是荷兰人工填海必不可少的农业沃土。”
很多人听说过荷兰羊角村,数十条运河的形成是因为发现了煤炭与羊角,经年累月的挖掘导致水道纵横。
申代克村也一样,人们把湖床泥炭堆到两边晾晒结块后运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一条条水道,最宽的有七八米,窄的也就三四米。等到泥炭都被挖完,这片区域也被废弃了,因为没有水电设施也没有公路,人们都不愿在这种地方生活。
荒废几年后,一些荷兰牧羊人发现湖床周边长满了水草,因此将牛羊赶到附近放牧,为了方便看守牛羊就干脆搭了一些木屋暂住。
随着荷兰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富足,越来越多外国人移民到荷兰定居,他们租不起市区的房子,只能搬到湖床沿岸定居,结果却被当地牧羊人驱离,迫不得已选择在湖床中心的小道上搭建木屋暂住。
1978年,荷兰开始统计外来移民的身份住址,到了登记湖床小道十几户外来移民的信息时,统计员犯了难:洛斯德雷赫湖已经消失,地图上也早已不再显示,那这些移民的居住地怎么填?
经过几轮讨论,只能以荷兰土著语暂时起名“Scheendijk”,意思是“计划之外的土地”,音译而成申代克。
事情传开后,又有几十户外来移民慕名而来,当时的湖床没有清理也没有消毒,开采泥炭十多年后仍有熏天恶臭。因此,本地居民也没有阻止,就这么放任移民修建房屋居住,但双方仍然保持着一定距离。
1990年,荷兰政府将低人口密度的村镇进行合并,原本在洛斯德雷赫湖沿岸的4个村子被合并为2个,规划师顺手把计划外的申代克也划入了其中的一个村子,申代克至此从移民安置区变成荷兰行政村的一部分。
对于外来移民者而言,在荷兰的临时住址被政府承认,相当于有了一个家。而此时的移民们也大多有了积蓄,因而集资清理水道,在房前屋后种上草皮树木,逐渐有了水乡的面貌。
荷兰政府也看到了移民们的默默付出,在此后的20多年里投入不少资金,协助他们加固房屋地基、修建码头、铺设水电管网等等。
由于交通不便,进出都得坐船,很多村民最终还是选择离开申代克。剩下的70多户村民干脆成立“村委”,将无人居住的房屋全部买下并重新装修,然后低价租给后来的移民租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