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法学生猛 > 341.细究

341.细究(2)

  ←  章节目录  →  

“哥哥你刚才好像想什么的样子,想什么?”

“没想什么,呃,你说了西游,我就发散了下.....”

“那为什么表情那么沉重?”唐古追问,“眉头皱得...”

林双搓了下眉头:“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

“哼!”唐古翻了个白眼。

“我也没想明白,以后再告诉你。”林双又补了句。

确实想到了幽深的东西。

其实不见得唐古不懂,只是林双不想玩深沉。

因为直播让大家“重写”西游记,林双被夸上了天,有人认为他雅而不俗,有人认为他很接地气,有人认为,他擅长导学。

更有人认为,这就是全民深度学习的真正开始。

四大名著,为什么是西游,而不是另三本,这就被无数人解读,他们不相信林双是随意说的。

肯定是因为林双最喜欢这个,至少他觉得,这是最合适大家的读物。

貌似新中国拍电视,四大名著也是西游先拍,然后才是另外几本。

西游、红楼、三国、水浒。

在那个年代,文化产品数量少,随便拍个啥都有人爱看,电视剧拍摄是要立项的,国家肯定就是考虑到西游最合适先拍。

它为什么可以占先呢?

其实西游记原著和电视剧有很大不同,认真的人都会知道这一点。

名著讽刺的意味非常浓重,而电视剧,更像是被包了一层喜剧的皮,变得很爽了。

八十年代小品相声也都是这类型的文化作品,把批评话包在糖皮里给大家品尝。

真正成功的喜剧都是寓庄于谐的,只有诙谐而没有内涵,那就只是闹剧。

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认为这部小说“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比如“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嗯,从这句话里头知道了,还有流言家这个词。

其实任何信息传递都存在无数的变化,主观客观折射反射加工再加工,扭曲再扭曲。

就像林双直播时,别人不知道他在学什么,他也不知道远程的网友在学什么一个道理。

在阅读中,读者与作者隔着作品开始互动,你传递的,不一定是我接收到的。

就好像鲁迅在《秋夜》里的开篇那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棵树,左边一棵是枣树,右边一棵也是枣树。

这就被后人解出了各种花式。

两棵树,结果全都是一种树你直接说是两棵不就好了,写法还比不上小学生。

有人说是这是想多赚点稿费,毕竟人家大文豪是按字算钱。

有说是意识流的,有说是视角写作,有说是影射社会的,左边是这样,右边也特么是这样。

设想当年有人能在鲁迅活的时候问一下他,你这话到底什么意思,鲁迅会给出什么样的回答?

大概会翻个白眼,默默点起一支纸烟。

当年并没有人这么做,大概是特别容易懂。

换到现在,其实真正读懂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人也都能看明白。

这园子,这墙,那墙外的树和墙里的人,以及墙内园子那些认不出来的花花草草,无不是大到家国,小到个人命运的隐喻和折射。

说到底,无论枣树是不是代表着社会生长模式,当时鲁迅肯定也是迷茫的,毕竟那是1924年,两党,合作了。

但所谓的黄金十年还有三年才开始...

所以在秋夜,他会缩在园子里,用缓慢的目光审视着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

  ←  章节目录  →  
最新小说: 我是飞行之光 不合群修士养成 法学生猛 火月临世 炮灰重生后被大佬们团宠了 人在木叶看大门 我到底能不能行啊? 刀道神魔 众维之上 篮坛之打爆全联盟 开局无敌,吾乃不朽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