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铭和戚晴最后一次见面,是去年秋季。
当时,戚晴有位朋友是书画爱好者,邀她同去拜访一位老画家,戚晴记得方铭对这位画家很感兴趣,就叫上了方铭。
老画家九十多岁,精神矍铄,长须飘洒,为人诙谐风趣,没有一点架子。见到几个年轻人,他格外高兴,大谈自己的恋爱经验。回忆自己年轻时,风流潇洒,曾经迷倒燕都的富家小姐,一起私奔去南方,途中被军阀擒获,他临危不乱,带着富家小姐趁乱逃脱。
画家的女儿坐在一边,挂着无奈的笑容,似乎在说:“呵呵,逢人就吹你这段英雄经历。”
一行人几人或恭维、或打趣,方铭突然问道:“听说您年轻时候曾在山中修行过,您可曾遇到什么奇异的事?”
老画家深深的望了一眼方铭,表情郑重的说道:“年轻人,你怎么知道我这段经历?我的自传中没写过,访谈中也没提过。我可不糊涂,我的记性好着呢。”
方铭说:“我记得以前在什么书上看到过,也许是我记错了。”
戚晴笑着问:“您真的在深山修行过啊,是哪座山?您有什么收获?”
老画家笑了笑,“往事一言难尽,不提也罢。”
说着,他转换话题,谈起自己引以为豪的收藏。
虽然腿脚不大灵便,老人还是亲手取出收藏的一些古籍善本,如数家珍,向几人一一介绍。方铭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心想:“看来真的发生过什么……”
末了,老画家小心翼翼的取出一封信,这是六十多年前,一位在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人写给他的书信。那位大师,也是少有的方铭敬佩的前辈。
“这封信谈不上多贵重,但影响了我一生。”
发黄的信笺上,墨迹如新。方寸之间,展示了洒脱灵动的笔力,其中的关切和谆谆教诲之意,让几人感触颇多。
展示完信笺,老先生认真装好,由他女儿接过。
他的女儿走进储藏室,正要打开恒温储存柜。电话铃响,她快步走到客厅,顺手把信放在电话旁边的条案上。
三分钟后,几个年轻客人回到客厅,谁也没有注意到放着日常信件、请柬和画册的条案上,还放着那封珍贵的信。
老画家让佣人端来清茶,倒入几个古朴的茶盏,大家在客厅里聊天,喝茶。稍后,老先生又被谈话勾起回忆,想要取一副画作给众人看。几人连忙站起来,想要搀扶老人。
这时,一杯茶水歪倒,砰的一声,瓷杯落在地板上,摔成碎片。老先生的女儿大惊失色,不是因为打碎的是友人赠送的建窑油滴茶盏,而是因为条案上被茶水浸泡的信。
顺着她的目光,大家看到,被茶水打湿的正是那封珍贵的信。老先生用颤抖的双手捧起被浸湿的信,黯然不语。
同行的几人本来有求于老先生,希望他能题字或是出席活动,眼看这种情况,还哪能开口再提?
其中一个青年突然指着方铭,不满的说:“你也太不小心了,茶杯怎么能乱放!”
方铭记得自己并没有把茶盏放在条案上,他平淡的回答:“不是我放的。”
旁边的女孩声调高亢,皱着眉说道:“戚晴,你朋友怎么这样,还不让他赶紧赔礼道歉?”
另外两个青年也加入讨伐方铭的行列:“这么珍贵的文物,都没说让你赔,道个歉都不愿。素质太低了,戚晴,你交友不慎啊。”
“没错,这茶盏可不是普通物件,很贵重,我在展览上见过类似的,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