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这次其实我判断失误,谁也没想到《泰坦尼克号3D》票房会这么高!”
“行了,《伤心者》成本3980万,营销推广3800万,咱们赚钱了,就是你们这些签了分成合约的拿的钱少了…没事,过几天我们去戛纳卖片子,海外版权收益也算上你们的!”
……
和其他商品不同,文化领域的产品终端定价,往往跟产品品质无关。
说直白点,好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坏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
从理性的资本决策来说,一部电影想要赚钱,只要完成一件事——尽可能多的观众。
也就是说,电影想赚钱就变成了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观众。
至于观众质量如何,真的无所谓。
理论上方法有很多,比如全组齐心协力钻研表演,比如精心打磨剧本反复修正,比如探索艺术边界出奇制胜……
很遗憾,上面的都是“把电影做好”的方法。但把电影做好,在市场上不一定挣钱。
去年,拿了戛纳金棕榈的《生命之树》,成本3800万美元,全球票房没到五千万——还是因为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缘故!
其实中国市场真的很好,基本上用心拍摄的商业片都赚钱了!
至于艺术片…
他们其实并不为观众负责,谁爱看谁看,其实说到底,都是拍给自己看的,这个有悖于电影的商品化逻辑,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所以,经常会亏损…
无脑开个炮:《爸爸去哪儿》这种电影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是比《闯入者》高!
至于现阶段的观众爱看好莱坞…
其实就是图个新鲜,再等一两年,有了一定的观影阅历了,你花钱请他去看《超级战舰》,他都不一定愿意——老子两个小时时间不值钱吗?
埋怨观众的电影人是走不远的。
就跟邓朝似的,《恶棍天使》上映后,面对潮水般的差评,第一反应仍然不是思考是否是创作出了问题,而是思考“是不是观影人群出现了问题”,在采访中说,年轻人喜欢“大笑”,中老年观众喜欢“微笑”,说什么《恶棍天使》的观影人群实际上有很强的年龄限制,主要是针对27岁及以下年龄层的观众…
这跟冯晓刚骂观众垃圾,跟陈楷哥故步自封,陶醉在自己的作品里有啥区别?
……
郭凡还是有点心气不顺…
也正常,为了《伤心者》,他真的费劲了心思,150年后的未来世界,如何打造,他找了很多著名建筑设计师讨论,然后在跟特效商定,定稿…
不能照搬好莱坞电影的未来世界,美学系统不一样,我们的电影美学延续的是苏联美学。
苏联式美学重要特征很难用一个次概括,但你看到一栋建筑,就是知道这玩意是苏联式建筑——整洁、效率、进步、打破旧秩序。
这个过程持续了半年时间,然后才正式拍摄。
可谓呕心沥血…
如果观众已开始就不买账,他可能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出错了,但现在,观众最开始挺满意的,因为好莱坞大片的狙击,造成票房没达到预期…
就很憋屈。
沈梦溪笑着安慰他:“别生气了,市场这种东西讲求的是平衡,这么跟你说,如果你下一部电影能有《伤心者》的水准,票房至少10亿起步!”
“…为什么这么说?”
“补偿心理呗…就好像一个明星总拍烂片,突然演了一部好电影,观众一样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