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初升,佛缘寺的山道上已是游客纷纷。道路两旁的众多商贩早就摆好了自己的货物,吆喝着众多游人前来光顾,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大多都是香烛佛珠之类。也有一些“半仙”,地上铺一块布,上画太极或者八卦之类,老神在在地打量着众多游客,希望从里面找到自己的“菜”。
佛缘寺的来历已不可考,反正向附近的人家打听,他们大都会说:“我爷爷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在寺里玩,但那时候破破烂烂的,现在的寺庙已经不知道经过几次扩建翻新了。”
佛缘寺里面庙宇众多,第一座是大雄宝殿,建在游客的必经之路,里面供着丈八高的如来佛像,手捏般若,宝相庄严,端坐莲花台上接受世人的朝拜。
大殿两侧则是四大金刚以及十八罗汉,似是给佛祖站岗的士兵。金刚面目狰狞,罗汉形态各异,与佛祖的慈祥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殿内安静祥和,弥漫着一股香烛气,音响中播放着和尚们的诵经声,虽然听不懂,但却能使人气定神闲,心绪安宁。
这里的气氛与外面的纷乱吵杂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游人不少,但都自觉得屏息肃穆,即便交谈也是窃窃私语,似乎生怕打扰了佛祖的清净。
游客中有一少年,穿着普通,他一不烧香、二不拜佛,只是信步游走,每尊像前都瞻仰一番,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佛祖信徒,只是到这里游玩而已。
这少年叫任思,自小父母离异,后来又都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从小他就过着爹不疼、娘不爱的日子。看到别的孩子都被父母掌上明珠般地供着,当时他曾恨恨地在日记里写道“既然要分开,为何当初又携手,既然不爱我,为何又生下我!”他当然也哭过闹过,但于事无补,反而更招父母厌烦。
后来,渐渐大了,懂得多了,他也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当初肯定是相爱的,只是后来不爱了便分开了。他们肯定也是爱自己的,只是因为有了新的家庭,没那么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而已。
现在,任思已经完全不恨他们了,他们虽然没有给自己很多的爱,但这也使得自己比同龄人更成熟,更明白事理。父母含辛茹苦,不缺吃穿的供养自己长大读书,每个人都有寻找自己幸福的权利,难道还要让他们照顾自己一辈子吗?
相反自己应该感激他们,至少他们给了自己生命,让自己能做为人来这世上走一遭,比起那些无知的草木,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的鸡狗不知强了多少呢。
这个暑假,同学们都早早的回家了,任思突然心血来潮想散散心再回去,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这附近的佛缘寺。因为花钱不多,六十多块的车票钱,再加上不是节假日,游人也不会很多,所以今天的佛缘寺便多了一个悠然闲逛的少年。
任思虽是无神论者,但这并不妨碍他瞻仰佛门圣地。看着那些善男信女们一个个焚香、磕头、许愿,还有一旁的音响飘荡着渺渺的诵经声,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再看看那高高在上,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像。庄严、神圣,他始终在神坛接受人们的敬仰、供奉,也接下了无数众生向他许下的愿望。求财的、求官的、求子的、求平安的……还有其他一些千奇百怪的。每天都有许多不同的人来,不管是当官的、平凡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善良的、作恶的……来拜他的,大都是来向他祈求,祈求他能满足人们那些各种各样的愿望。
有些愿望的确实现了,但任思认为那肯定是巧合。有些愿望没实现,那就是心不够诚,或者付出的不够多。“半仙”们通常都是这样说的。
任思平时就爱看些各种各样的杂书,对骗子的手段多少也知道点,所以绝对不会信那些“半仙”的话。他也不想对佛像磕头许愿,他知道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传说中确有其人,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像创建基督教的耶稣一样,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但千百年来被人们逐渐传成了神。
看着那些拜佛的人,任思不禁想道:“你们有了愿望就来求佛,只是个泥塑的雕像而已,真能帮你们实现愿望吗?就算佛祖真的有灵,但这些人掏些小钱买点香烛,就想求佛祖保佑他们挣大钱、当大官?每天都有无数这种花一张彩票的钱,却想种特等奖的人来求,佛祖只怕会想:你们到底当我是神呢,还是当我是傻子?
打小就爱胡思乱想的任思又替佛祖抱屈:“佛祖啊佛祖,世人有了愿望都来求你,而你又有什么愿望?又有谁能帮你实现呢?”
想到这里任思顿时意兴阑珊,于是转身向殿后的出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