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宁连忙洗了手到花厅去,早有两个中年仆妇等在那里,小刘氏正与她们说话。她认得其中一个是周夫人的陪房冯妈,便高兴地道:“冯妈妈,多年不见,你可还好?”
冯妈笑着行礼道:“淑姑娘好,我好着呢,今儿奉了夫人小姐的命来向太太、姑娘和姨奶奶请安,听说太太与少爷都出门去了,真是不巧。”
淑宁道:“那么多年不见,额娘和我都一直想着要去看望周伯母与周姐姐,只是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又隔着那么远的路,才一直没去拜访,今儿妈妈能来,真是太好了,快请坐。”
待坐下奉茶,小刘氏便对淑宁道:“我从太太那里早听说周家一向与我们家交好,难得这两位妈妈远道而来,我就交待下去,让人收拾出两间干净屋子来,请她们住一夜,晚上还要好好招待一番。”淑宁道:“这是应该的,还请姨娘多费心了。”冯妈两人连忙道谢,小刘氏笑着点点头。
淑宁问起周家的情形,冯妈道:“老爷身子还算康健,衙门里的事务也都顺利,只是前儿有些咳嗽,吃了两天药,已经好了。倒是夫人,从安徽一路急赶过来,身体累得受不住,病了好些天了,如今正请大夫呢。”
淑宁忙问是否要紧,冯妈便道:“大夫说只是累着了,又受了风寒,不碍事,只要好好静养一两个月。如今小姐天天都在夫人身边侍候呢,想必没什么大事。夫人如今也能吃些清粥小菜了,只是精神不太好,容易头晕。”
淑宁想了想,便对小刘氏说:“我们家似乎还有些药材,说不定用得上,不如送些给周伯母吧?”小刘氏道:“这也好,不知周夫人用的是什么药,回头冯妈妈和管家说一声,拿些回去吧,比外头买的强一些。”
冯妈忙笑道:“那真是多谢了。我们来正是要送东西的呢,没曾想东西还没送出,倒先收了姑娘和姨奶奶的东西。”
淑宁问:“送什么东西?周姐姐可是有了什么新书?”
另一个仆妇忙拿出一个包袱,冯妈接过来打开道:“还真有两三本新书,另外是几色针线,都是小姐做的,说是请姑娘别嫌弃。另外是几样丸药,是府上太太上回写信时说要的。我们夫人本想亲自送来,只是还病着,只好让我们送来了。”
淑宁高兴地接下,略打量了一眼,见是自己没见过的游记和散文集,心里也很欢喜。她又问起周茵兰的近况。
冯妈妈笑道:“多谢淑姑娘想着,我们小姐一切都好,在安徽时,每日看看书写写字,弹弹琴下下棋,晚上还跟着夫人学针线。到了保定后,天天侍候夫人起居,又学着料理家中事物,人人都夸她聪明能干呢。淑姑娘和姨奶奶大概还不知道,我们小姐可能明年春天就要出阁了。”
淑宁先是吃了一惊,不过复又想到周茵兰的年纪也有十七岁左右了,出嫁也是合理的,便问是哪一家,冯妈笑了,另一个仆妇道:“正是京城里的人家呢,是范翰林的公子,大名叫做安之,听说是京里数得上的才子。”
淑宁默然,范安之……不会是皇帝的私生子吧?莫非又是一位诗仙?
她踌躇着,试探了一句:“这位范公子,是不是很会作诗?”
冯妈道:“自然是会的,不过范家听说世代都是经史大家,治学严谨,范家少爷也是极有才学的。人人都道他与我们家小姐是天生一对呢。”
淑宁低头喝茶,心想应该不是又一位穿的,只是巧合而已。
小刘氏见有些冷场,便又问起周家在安徽,怎么会和京城的翰林结亲。冯妈便道:“范家夫人与我们老爷夫人同是山东人,前年夫人带着小姐回乡探亲,正好遇上了,便有了来往。后来老爷夫人见那范少爷人品性情都好,便给小姐定下了婚事,本来打算今年年底就办的,只是范少爷今年要参加科举,便推迟到明年春天。前几天范家从京城传了信来,说是他家少爷中了举人,等明年春闱结束,就要接我们小姐过门。”